題目: | 關於打造三亞水上旅遊創新示範區的建議 | ||
提案人: | 臺盟三亞市委會 |
當前我市正加快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引領區建設,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旅遊産品,其中水上旅遊近年來發展迅速,深受消費者喜愛,已經成為我市旅遊的重要名片。為推動和規範水上旅遊健康有序發展,今年9月三亞市人民政府出臺了《三亞市水上旅遊項目促進和管理辦法》,標誌著我市水上旅遊監督管理邁向了更高水準。
在此基礎上,建議打造三亞水上旅遊創新示範區,促進我市水上旅遊産業健康規範發展,探索成為海南自貿港的旅遊産業創新、制度創新示範。
一、三亞市海上旅遊項目基本情況
三亞市海岸線長度263.29公里,大小港灣19個,主要島嶼68個,全年適合各種水上旅遊項目,我市水上旅遊項目種類繁多,各類旅遊船舶包括:郵輪、遊船、遊艇、摩托艇、氣墊船、全(半)潛觀光船等;業態還包括有海釣、帆船帆板、沖浪(含尾波沖浪)、水上飛龍、動感飛艇、拖傘、潛水、海底漫步、海底攝影等。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大三亞旅遊經濟圈共有摩托艇408艘,海上拖傘船31艘,水陸兩棲車9輛,還有大量的香蕉船、浮毯等水上旅遊器材和設施。水上游樂活動廣泛分佈在三亞灣、亞龍灣、蜈支洲島、大東海等海域。特別是三亞情人灣等公共水域,在僅4平方公里的海域內,高峰期航行停泊旅遊船艇達120余艘,並存還有30余艘摩托艇、20余艘香蕉船、6艘左右拖傘、20余艘尾波板、5艘左右水上飛龍等水上旅遊活動。
二、三亞水上旅遊項目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行業秩序有待優化,仍有較多安全隱患。一是水上旅遊秩序混雜,水上旅遊項目活動水域呈現混雜共用現象,如在情人灣等公共水域,遊艇、摩托艇等項目之間距離過緊;三亞灣部分摩托艇無證經營,高速行駛容易撞到游泳的人群。二是部分操作人員培訓標準不清,或未經過培訓考核上崗。三是部分經營者缺少規範操作規程,安全提示、應急保障等措施不足。四是存在無證經營、發佈虛假廣告和黑車拉客等問題。
(二)部門管理跟不上,監管手段缺位。目前,水上旅遊項目新業態的主要設施檢驗規範缺失,行業管理、安全監管還不完善。如在潛水領域,目前我市營業執照中經營範圍包含潛水的企業共有586家,而經審批獲得高危險性體育項目經營許可證的僅有11家。在沖浪方面,海棠區後海區域有大量經營沖浪的個人和俱樂部,遊客常常在低價驅動下參加不規範的水上旅遊活動,容易導致溺水傷亡安全事故。
(三)法規制度不健全,職責劃分不清。當前,水上旅遊項目新業態的屬性難以界定,配套法律法規不健全,相關職能部門意見不統一、管理職責劃分不清、執法標準不定,部分水上旅遊項目經營過程中産生的問題“無據可究”。
三、打造三亞水上旅遊創新示範區的建議
(一)體制機制創新,探索打造水上旅遊創新示範區。在我市適合發展水上旅遊區域,如三亞灣、大東海、後海等,探索打造主題鮮明的水上旅遊創新示範區,從市場秩序、運營規範、營商環境、安全監督等方面積極進行創新建設,為海南自貿港提供旅遊産業創新、制度創新示範。
(二)通過加快立法規範産業發展。近期已出臺的《三亞市水上旅遊項目促進和管理辦法》對我市水上旅遊産業發展具有指引作用,但作為地方規章其法律效力低於法規,因此建議通過立法進一步完善法規指導,協調好各部門職責銜接。
(三)明確水上旅遊海域使用邊界,實現海域資源充分利用。建議通過國土空間規劃進一步明確三亞水上旅遊可使用的海域,探索對公共海域的開放經營,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空間。
(四)成立聯合整治工作小組,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三亞水上旅遊産業的監督管理涉及眾多職能部門,發揮水上旅遊聯合整治辦公室的作用,進行聯合執法、聯合管理,形成常態化監督管理工作機制,確保生産安全、市場秩序等。
(五)完善配套服務設施,為水上旅遊提供有力支撐。優質的水上旅遊項目離不開好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議在岸上修建完善旅遊服務設施如碼頭、遊客中心、休閒區、停車場等。
(六)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目前我市水上旅遊項目經營單位多屬於小微型企業,通過優化營商環境,為其提供一站式的諮詢服務和業務辦理,促進經營單位不斷走向規範化。
(七)推動漁民轉産轉業,促進漁村産業發展。我市有不少漁村面臨著漁民轉産轉業的情況,如滕海社區、西島等,通過集中組織開展水上旅遊的任職資格培訓,為漁民提供相關就業機會,提高漁民收入,實現共同富裕。
(八)加強人員培訓和引進,提升人才保障。注重水上旅遊項目人才培養和引進,提升人才水準。增加船舶駕駛員等技術崗位培訓,與行業協會、企業、相關部門及院校聯合,成立培訓機構,縮短證書的培訓週期,增加持證人才數量。將水上旅遊人才納入三亞緊缺人才名錄,積極引進緊缺人才,提供相應保障。
(九)充分發揮行業專家和協會作用,做好産業支援。三亞水上旅遊新業態層出不窮,需要充分發揮行業專家和相關協會的作用,從産業發展、産品設計、行業自律、行業規範制定等方面做好支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