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制度執行年”行動新聞發佈會各區“制度執行年”行動制度成果專場舉行
強化制度建設執行創新 助推營商環境全面提檔升級
1月11日上午,三亞市“制度執行年”行動新聞發佈會各區“制度執行年”行動制度成果專場舉行。
發佈會以“強化制度建設執行創新,助推營商環境全面提檔升級”為主題,分別詳細介紹了海棠區、吉陽區、天涯區、崖州區“制度執行年”行動開展以來取得的系列成效。據了解,自去年1月6日全市“制度執行年”行動暨優化營商環境動員大會召開以來,各區緊跟市委工作節奏、步伐,相繼召開動員部署會議,並印發出臺相關工作方案。經過近一年時間的攻堅克難、砥礪奮進,各區收穫了一批制度“果實”,制度“軟環境”明顯改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準顯著提高。
據介紹,海棠區推行“個案管理服務模式”、“構建多元信訪化解機制”和“創新徵拆模式”,有力有序推進各項工作高效順暢運轉;吉陽區出臺區級面向高層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的實施細則,建立人才專項編制“週轉池”,為各類自貿港人才進入吉陽開闢了“快速通道”;天涯區主動謀劃“招商引資服務體系”整合創新,高效推進“營商環境保障體系”整合創新,積極推動“企業發展助推體系”整合創新,初步形成開放包容、公平法治、高效便利的營商環境;崖州區將區城融合作為全年四大重點工作之一,建立了“區城融合”聯席會議制度,促進區城之間資訊互通、資源共用、大事共商。
據悉,下一步,三亞市委將堅決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緊緊圍繞“1348”戰略框架、“一方案、一決定、兩規劃”等目標任務,慎終如始做好收尾階段總結驗收等各項工作,認真查擺問題,深刻剖析原因,切實改進做法,為連貫持續推進“制度建設執行創新”三年行動奠定堅實基礎。
海棠區:
加強制度執行與創新形成可推廣的“海棠模式”
2022年,海棠區加大創新力度,推行“個案管理服務模式”“構建多元信訪化解機制”和“創新徵拆模式”等創新案例,取得了顯著成效。
創新“個案管理服務”模式。通過線上管理和線下服務相結合的模式,推動形成區域養老服務資訊數據化,服務和監管流程標準化,實現居家養老精準服務。主要採取以家庭為基礎、村(居)為依託、機構為主導的“三合一”居家養老模式,為全區居家養老服務對象提供服務。居家到府服務和集中日間照料服務是開展服務的主要形式。據統計,截至2022年12月底,三亞海棠區居家養老服務項目已覆蓋23個村(居),整合村(居)委會、醫生、護士、志願者等資源為老年人提供4394人次服務,建立個案管理服務檔案509個。項目依託林旺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共開展活動28余場,服務老年人3000余次。媒體宣傳報道共計166次,得到了服務對象、居民的點讚和認可。
構建多元信訪化解機制。海棠區先後推動完善黨政領導包案化解制度、建立律師參與涉法涉訴信訪工作制度等6個工作制度,率先在三亞4個區中引入區政府法律顧問坐班接訪制度,建立司法信訪訪調對接室,協助22個區級重點信訪責任單位架構網上信訪資訊系統,每年開展不少於2次業務培訓,進一步暢通基層信訪渠道。通過每月第一週的星期三由一名區領導在區信訪局會議室開展接訪下訪活動,對群眾做到隨到隨訪,充分發揮多元化解機製作用。通過援引律師參與信訪接待、案件調處、法律援助等,區內多數信訪問題得到了及時化解,深化依法治區,合法合規處理群眾問題。此外,海棠區23個村(居)都配備基層社會治理調解員,負責村(居)日常穩定工作,定期開展民情溝通,充分了解轄區群眾訴求,做到把矛盾化解在苗頭。
創新1+2徵拆模式。據介紹,1+2徵拆模式的“1”是由以村(居)為單位,由包點區領導、包點單位及相關部門等精幹力量組成項目前線徵拆工作指揮部;“2”是由一個徵拆工作小組和一個徵拆攻堅先鋒隊組成。其中徵拆工作指揮部加強組織領導、密切溝通協作、明確任務清單、落實責任到人;徵拆工作小組以接待群眾資訊“熱心”、調查摸底情況“細心”、聽取群眾意見“耐心”、安置補償標準“公心”、對安置拆遷戶“關心”的“五心”工作法快速推進項目徵拆工作。向農戶解讀安置政策,積極協調被徵地人和解決土地糾紛等問題,按照國家相關政策進行詳細解釋,並在政策規定範圍內,最大化滿足被徵地人的合理訴求;徵拆攻堅先鋒隊專做重點戶等徵拆重難點工作,現場與農戶用心交談,講明利弊關係並最大化保障農戶合法權益。
下一步,海棠區將結合實際,及時總結提煉,形成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海棠模式”。
吉陽區:
在制度執行和創新上下功夫激發新發展活力
“制度執行年”行動開展以來,吉陽區始終堅持以制度建設執行創新為引領,著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新形勢,推動18項涉及優化營商環境、項目建設、民生等攻堅清單問題落實。
以上率下,高位推動貫穿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立足現實需要,召開動員部署會、推進會,向社會廣泛徵求意見,精心挑選涉及營商環境、鄉村振興、民生改善等18項課題作為攻堅問題,統籌部署推進;成立領導小組,下設工作專班,將任務細分到責任領導、責任單位,以簽訂承諾書、挂圖作戰、倒排工期、每月調度的方式強抓任務落實;區委、區政府領導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壓緊壓實主體責任,採取“點對點”的模式,深入基層一線、掌握摸透實情、查清問題癥結,特別是在加快打通“斷頭路”項目,主動與市級相關單位會商研判,合力掃清影響項目推進的“絆腳石”,確保項目建設有序推進。
刀刃向內,解決問題貫穿始終。聚焦“上級點、自己查、群眾提”的要求,以刀刃向內精神全面檢視問題,先後召開區委、區政府班子成員、區“制度執行年”領導小組等3個層面座談會,廣開言路找問題;先後召開專題工作推進會、企業“吐槽會”和“民生問題線索自查自糾”座談會,結合區“12345”平臺、政務服務熱線、明察暗訪等收集建議,深查細照找問題,建立常態化督辦機制,形成“限時核辦——督察整改——對賬銷號”的工作閉環,採用“周週報、月調度、季通報、回頭看”的工作模式,深挖攻堅清單涉及堵點、難點問題,有效推動攻堅清單的落實。
創新實幹,比學趕超貫穿始終。各級幹部主動為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對標對表抓落實,以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對標“民生實事”。將實施打通“斷頭路”列入攻堅清單。主動作為、用心用情、攻堅克難,全速推進打通“斷頭路”項目徵地工作,暢通百姓“心路”。先後完成亞龍灣第二通道(二期)、安遊路、學院路等10個項目的徵拆工作,完成率100%。對標“服務品質”。積極推進政務服務“零跑動”改革,進一步優化提升“零跑動”服務方式,2022年吉陽區政務服務“零跑動”事項實現可辦率77%,可使用率80%;先後推行預約服務制、首問責任制、限時辦結制等服務機制,讓政務服務既有“速度”更有“溫度”。對標“幸福生活”,合理優化電動自行車場所及充電樁網點佈置,提高充電設施覆蓋率和服務範圍,在迎賓路沃美超市、春光路豐興隆小區等區域建設電動自行車停放充電場所207處,新安裝電動自行車充電樁約1105台,解決“里程焦慮”,為城市建設注入綠色發展動能。推動商品街、港門村社區“飛線”整治,採取捆紮、拉直、套管等方式進行美化整治,讓空中的“蜘蛛網”做到整齊劃一。
下一步,吉陽區將結合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持續在強化制度執行和創新上下功夫,切實做到有規可依、執規必嚴、違規必究,竭誠為企業和廣大市民遊客做好服務。
天涯區:
強化制度整合創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2022年,天涯區紮實推進制度執行年活動,持續抓好營商環境優化工作,在全市率先推出“招商地圖網站”“政務服務跨區域通辦”和“一網統管、巡辦分離”三項創新舉措。
招商引資一圖統覽。2022年9月23日,歷時近1年打造的“天涯區招商地圖網站”正式上線運營。天涯區空間規劃、産業分佈、園區建設等資訊實現“一圖展示”。“六大園區”功能定位及意向招商、16個美麗鄉村産業佈局及招商方向、11個招商載體、58個重點企業和16個“十四五”重點工程項目等情況實現“一網查詢”。同時還提供招商手冊、招商熱線、優惠政策等深化改革服務,讓招商地圖成為“全區域招商資源匯聚、全行業營商政策宣傳、全過程投資諮詢服務”的服務“樞紐站”。
政務服務跨區通辦。依託“網際網路+政務服務”一體化平臺,2022年10月31日,首批“跨區域通辦”21個政務服務事項在三亞市政府政務服務中心正式上線。在全市率先推行這一創新舉措,是為了打通市、區兩級行政業務壁壘和跨區行政業務限制,實現從“最多跑一次”向“就近跑一次”轉變。首批“跨區域通辦”政務服務事項,涵蓋了“道路貨運經營許可”“出版物零售場所到期更換”“公共場所衛生許可證登出”“醫療機構執業登記”等便民利企高頻事項。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還有更多的政務服務事項納入“跨區域通辦”,讓企業和群眾辦理業務更加方便。
平安天涯一網統管。全區45個社區(村、居)進一步細化為388個網格,組織執法、交警、公安、環衛等力量下沉到社區、深入到網格,目前已下沉各類執法人員426名,並選派36名民警、16名執法骨幹兼職副書記,增強“兩委”班子力量。實行“巡辦分離”,通過做強巡查隊伍和整治隊伍“兩支隊伍”,實現巡查專職化和整治專業化。強化“直通聯辦”工作機制,巡查出的疑難問題及市民各類投訴統一轉接至區聯合指揮中心,由中心統一調度並指派專人跟蹤督辦。據統計,自“直通聯辦”機制落實以來,共計轉接工單70841件,辦結69473件,辦結率達98.07%。
下一步,天涯區將持續加強制度整合創新,切實推出更多惠及市場主體的政策性、制度性務實舉措,為創建優越的營商環境助力。
崖州區:
狠抓制度執行落實推動發展獲實效
2022年以來,按照市委“制度執行年”的部署要求,崖州區高效統籌,強化執行,抓好落實,推動制度建設成果轉化為制度執行實效。
依靠制度執行保障改革成果。推動形成“稻菜輪作”制度。建立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雙組長工作機制,健全保障措施,加強耕地整治,盤活南繁科研用地,在壩頭南繁公共實驗基地與中國農業大學、海南大學等單位達成合作,探索“菜+稻+綠肥”多作物輪作模式,形成“綠色+全程機械化”的水稻種植方式,打造萬畝稻菜輪作良種推廣良法示範基地。提升政務改革實效。以政務服務“零跑動”改革為引領,制定印發《三亞市崖州區推行區城政務服務聯動“大一窗”工作實施方案》,聯合科技城管理局園區服務處共同制定《三亞市崖州區區城聯動“大一窗事項”清單(第一批)》,目前共有26項政務服務事項納入“大一窗”辦理,在崖州區政府、科技城園區、崖州灣科技城大社區和梅山大社區等4個政務服務大廳均可辦理。
依靠制度執行推動品牌打造。依託崖州灣科技城的人才資源,積極打造“博士村主任”品牌。制定出臺《崖州區鄉村振興“博士村主任”實施方案》,選聘崖州灣種子實驗室等11所科研院所派出的122名博士人才,組成17個“博士村主任”團隊,助力鄉村振興。已先後啟動抱古、三公里、三更、城西、鳳嶺、赤草、城東、北嶺等8個村的鄉村振興産業項目。
依靠制度執行推動中心工作。推動具體措施項目化,印發《三亞市崖州區“1+3+2”及雙“十一”項目實施方案》,推進“1+3+2”體系目標細化、實化、項目化,共策劃黨建引領、區城融合、營商環境、民生工程四類項目274個,項目總投資額達289億元。2022年以來,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垃圾轉運站擴建和垃圾分類教培科普基地工程項目、新品種田間展示配套設施項目、崖州區秸稈焚燒智慧監測系統項目等3個項目已完工,開工項目64個、進入前期項目55個,項目儲備庫動態調整、持續推進。
依靠制度執行構建黨建發展新模式。黨建引領促脫貧戶增收,探索實施“黨建引領+12345”工作模式,建立“以黨支部為主導,一套有力指揮體系,兩個資訊系統助力脫貧戶增收,三項綜合措施,四項産業發展幫扶措施,五項促進高品質就業措施”工作體系,完成脫貧群眾年度增收任務。2022年全區脫貧戶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24026元,增幅達11.7%,完成脫貧戶年度增收任務。黨建引領商圈經濟發展。依託崖州灣科技城大社區黨委管理優勢、區黨群服務中心陣地優勢,整合青椰廣場、金色家園廣場及周邊商業區域資源,成立全市首個以商圈為服務對象、擁有服務陣地實體的青椰商圈黨建聯盟,覆蓋各類商業業態500多個、商鋪100多家,創建商圈黨建新格局。
下一步,崖州區將加強統籌,抓實“能力提升建設年”、深化拓展“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和“制度執行年”等重要專項行動,繼續深入協作、深化聯動、深度融合,努力推動制度執行取得更大成效。
文字均由記者劉盈盈、實習生蘇應欣采寫
(記者劉盈盈 實習生蘇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