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三亞,生態美景如畫。記者陳聰聰攝
以區域整體化、任務指標化、産業圖譜化、項目清單化為實施路徑,當好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標桿和轉型發展的示範,海南省三亞市正在奮力譜寫海南自貿港建設的三亞篇章。
三亞,地處“一帶一路”前沿,是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重要窗口。今年以來,三亞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聚焦轉型發展,圍繞打造“六個標桿”(改革開放發展標桿、國際旅遊消費標桿、南繁深海科創標桿、生態文明標桿、社會治理標桿、民生幸福標桿),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熱帶濱海城市,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
當好示範,邁開步子促轉型發展
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三亞積極培育新動能,邁開步子促轉型,著力構建開放型、生態型現代産業體系。
聚焦提高核心競爭力,加快旅遊業轉型升級;高品質高標準推進崖州灣科技城、三亞中央商務區兩大自貿港重點園區建設,依託重點園區,加快高新技術産業戰略性佈局,推進現代服務業全球化拓展。以南繁種業、深海科技産業為主導,空天科技等新型産業強勢崛起,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以年均4.9%的速度增長,企業數量由兩位數增加到現在的158家;總部經濟、金融服務、現代商貿、郵輪遊艇等産業加速發展;大旅遊、醫療康養、免稅購物等多産業融合發展的態勢加速形成。離島免稅新政實施兩年,免稅品購物銷售金額佔全省約七成。
以科技賦能,加快熱帶特色高效現代農業體系建設。南繁科技、冬季瓜菜、熱帶水果、熱帶花卉、畜牧業、海洋漁業、休閒農業及熱帶經濟作物八大産業逐漸形成,芒果年産值近60億元,崖州區現代農業産業園進入國家現代農業産業園行列。
今年以來,三亞強力恢復提振經濟,主要經濟指標平穩上升,外向型經濟持續較快增長。
邁上新征程,圍繞“當好轉型發展的示範”,三亞市提出:要緊緊圍繞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産業和熱帶特色高效農業,不斷拓寬高品質發展空間,構建起更高品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新格局。
當好“領頭羊”,加快推進區域協調發展
近年來,三亞在海南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中打頭陣、當先鋒、作貢獻,2021年,地區生産總值、固定資産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佔“三亞經濟圈”的64%、75%、83%、71%。
今年,海南省提出:做優做精“三亞經濟圈”,當好轉型發展的示範,打造國際旅遊勝地和自由貿易港科創高地。聚焦新任務新要求,當好“三亞經濟圈”的“領頭羊”,三亞扛起責任擔當,以“能力提升建設年”活動為契機,深化拓展“查堵點、破難題、促發展”活動成果,狠抓幹部能力素質提升,著力補齊影響發展的短板弱項,形成比學趕超氛圍,全力推進省委決策部署落實落地。
強化制度整合創新,著力實施創新能力提升、産業培優提升、民生建設提升“三大工程”,全力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圍繞“規劃共繪、設施共聯、市場共構、産業共興、品牌共推、環境共建”,加快完善協調機制,持續深化交通互聯、旅遊協同、資源共用,全力推進各項工作取得新進展:與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共同促進赤田水庫流域全面綠色轉型發展;加快三亞至樂東公交化旅遊化鐵路改造工程、“大三亞”120急救體系等項目建設;實時推送“三亞經濟圈”內企業人才招聘資訊,推進人才招聘資訊共用;探索推進區域內證照互認和高頻事項“一照通辦”;推動形成飛地經濟合作機制等。推進區域協調發展,三亞的輻射、帶動力越來越明顯,自身發展活力也加速釋放。
生態優先,打造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三亞發展的最大優勢。在推進自貿港建設中,三亞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生態環境高水準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奮力推進“綠色三亞”建設——
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著力構建綠色生態新格局,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0.08%。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常態長效化推進城鎮內河(湖)水污染治理、大氣污染防治、土壤環境綜合治理、林內生態修復和濕地保護、整治違法建築、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等專項活動,著力解決生態環境存在的突出問題,生態環境品質持續保持全國一流水準。
今年以來,三亞以更加務實的舉措,創新思維,全力打好“六水共治”攻堅戰,城市黑臭水體全面消除,內河(湖)消除劣V類水體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1—10月,水環境品質主要指標達標率、優良率保持“100%”的好成績。
守住生態環境品質底線,全力抓好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工作;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全方位打造無廢酒店、無廢旅遊景區等一批特色“細胞工程”,形成一批創新基地,塑膠污染綜合治理、旅遊行業“無廢”理念傳播、迴圈經濟産業園建設等被國家生態環境部推選為經典案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居全省前列;多措並舉落實“雙碳”目標,結合文明城市創建,把低碳理念轉化為全民行動,抓好城鄉生態、生活環境治理,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多走路、少開車”綠色出行方式已在三亞蔚然成風。
民生為本,打造品質之城
近日,隨著步道劃線工序的完成,臨春河濱水綠道工程竣工並投入使用,標誌著三亞“兩河四岸”綜合整治提升邁出堅實一步。三亞持續推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升三年(2021—2023)行動,優化交通環境,道路從“走得了、走得通”到“走得暢、走得好”的悄然變化,讓市民和遊客出行更加便捷。
近年來,三亞始終堅持把精力用在讓群眾過好日子上,不斷補齊民生短板、辦好民生實事、兜住民生底線,每年把超過77%的財政支出投向民生領域。今年,在實施“三大工程”中,三亞把“民生建設提升”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全力抓緊抓好。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打造“共建、共治、共用、共富”鄉村振興“三亞範例”,全面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打造“暖心驛站”,為“快遞小哥”“外賣小哥”和環衛工人等戶外勞動者提供24小時暖心服務;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打造“15分鐘文體圈”,深入開展文化惠民行動;城市發展提品質、群眾生活提品質,加快“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升”、安居房工程項目建設;抓好為民辦實事事項,著力提升教育、醫療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強化就業優先政策落實,全力做好穩就業保就業工作;關注“一老一小一困”等。通過一項項好事實事的實施,讓“美麗三亞”更有溫度。
(2022年12月13日《人民日報》第20版)